广陵书话
用评话讲述评话大师的一生
2009-8-4 13:10:303863
用评话讲述评话大师的一生
——扬州评话《王少堂》
殷伟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讲说表演的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评话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扬州城郊出土的西汉墓中就有说唱俑,但扬州评话的真正兴盛是在明末清初。当时,著名的说书艺人柳敬亭在扬州献艺,他说的《隋唐》,在扬州风行一时,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英雄好汉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经过数代说书人的努力,扬州评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它以描绘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有序见长,尤其注重丰富的细节、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口耳相传,历来是中国以口头说唱进行表演的曲艺艺术的传承方式,这使得一个家族内常常出现几代人同操一业,并且代有才人的现象。清末以来,扬州评话的“王派《水浒》”世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派《水浒》”的代表人物是王少堂,他七岁随父学艺,九岁登台,十二岁“过海”,其后独闯码头,十七岁教场打擂,二十三岁“五虎大战康国华”,中壮年扬名上海滩,是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扬州评话《王少堂》这部书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少堂由一名扬州评话世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宗师的成才之路。这条路是传奇的、辛酸的、艰难的,又是必然的。王少堂幼时曾生有疥疮,疼痒难忍,但一听到他父亲说书便忘了痒痛,从而走上了学书的路子。从业后,他孜孜于道,从前辈、同辈身上汲取营养,从书场老板、书客那里听取意见,从现实生活中采集灵感,从文人墨客那里聆听指教,终于冲出中小城市,进入上海,赢得“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美誉。
扬州评话《王少堂》这部书还反映了扬州评话由一个区域性的曲艺品种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曲种的发展历史。现在,扬州评话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本书正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用评话的创作方式进行艺术探索的成果。本书部分回目已被搬上书台,并获得观众认可,经受了多方检验。其可说性、可读性是扬州评话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有力证据。
(扬州评话:《王少堂》,平装16开1册,2008年6月出版,定价:5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