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座园林之城,历史上曾因为园林而享誉天下,据专家研究,扬州园林始见于汉初王室苑囿。吴王刘濞建都广陵时,曾筑“钓台”,出现了“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南北朝刘宋南兖州刺史徐湛之,在蜀冈“建有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隋炀帝幸江都,大造行宫,在扬州筑有上林苑、长阜苑、萤苑、迷楼,并造有澄月、悬镜、春江等亭。据载,上林苑环周三里,长阜园内建十室,这种亭台楼苑式的园林建筑在当时已有相当规模,这也是扬州第一次因为帝王巡幸、驻跸,造成了园林式建筑的大量修建。由于帝王行宫的修建一般从设计到施工,都集中了国内最为优秀的建筑工匠,用料也非常考究,因而扬州的园林在当时全国城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到了唐代,扬州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史书上称为“扬一益二”,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是淮南府治的所在地,一时间私家园林、府衙院圃、官家苑囿兴建成风,出现了“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的盛况,据有关资料统计,那时扬州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清代是扬州园林修筑的另一高峰。清代前期,星罗棋布遍于全城的大小园林有百余处,从北门经瘦西湖到蜀冈,楼台画舫,十里不断,就展现了多达二十四处园林景观。清人刘大观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也说“扬城中园林之美,甲于南中”,金安清则在《水窗春呓》中盛誉“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扬州园林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清未,随着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扬州失去了交通枢纽的位置,加上战争的频仍,城市园林一蹶不振,昔日繁华的瘦西湖也成了屯兵养马的地方,甚至到了“春无秀色夏无荫”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扬州在城市建设中非常注意园林建设,对风景名胜区更是及早地提出了保护、控制,园林又一次重现了往日的繁荣。1996年2月,扬州成为江苏省首批园林城市,2003年再次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2004年又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称号。平山堂、个园、何园、文峰公园、小盘谷、冶春园、二分明月楼等古典园林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指导下,重新获得了盎然的生机,同时还新建、修复了盆景园、茱萸湾公园、竹西公园及二十四桥景区等,白塔晴云、梅岭春深、西园曲水、卷石洞天、熙春台、四桥烟雨以及片石山房等景点又重现扬州,乾隆水上游览线成为以扬州园林为主轴的旅游风光线。“东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重现扬州园林的昔日繁盛。
清代仪征人李斗家居扬州期间,积三十多年时间撰著《扬州画舫录》,被誉为明清扬州的百科全书。全书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其内容包括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备载风物掌故,兼采论学名篇、诗词楹联,以至营造法式以及康熙、乾隆南巡盛况及御诗御笔、名流学士的行状小传,“上之贤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所见所闻、记人记事不作偏废。其中,涉及园林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所记诸园布局,特别详明,先总叙布局,再依次分述园内景物,描绘了明清扬州城市格局和上百座盐商住宅园林名胜,使读者对清代扬州园林有一个全貌性的了解,为后人保存下一大笔丰富珍贵的扬州人居文化遗产。第一至十六卷按扬州城区的划分和郊外景点的布局,自上方寺至长春桥为“草河录”,自便益门至天宁寺为“新城北录”,自丰乐街至转角桥为“城北录”,自瓜洲至古渡桥为“城南录”,自古渡桥至渡春桥为“城西录”,自小东门至东水关为“小秦淮录”,而皆会于虹桥;分虹桥外为虹桥上、下、东、西四录,自荷浦薰风至水云胜概为“桥东录”,自长堤春柳至莲性寺为“桥西录”;分莲花桥外为“冈东录”、“冈西录”、“蜀冈录”,自白塔晴云至锦泉花屿为“冈东”,自春台祝寿至尺五楼为“冈西”,蜀冈三峰为“蜀冈”。别纪“工段营造录”、“舫扁录”二卷。
从《扬州画舫录》的载录来看,扬州园林作为东方园林建筑体系的一部分,富有独特的风格、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清代地方园林构建技艺的最高成就。在我们这座有着近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城市中,园林是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园林都有传统扬州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并有一种自然成章的山水画法,融南秀北雄于一炉,集人文景观于一体,它们采用拓山入园,借水成景,利用高超的叠石手法,加上亭、台、楼、榭、厅、阁、舫、长廊、复道廊等古典建筑的巧妙组合,点缀着名花、古木,因而能在清秀中见宏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或居山临水、宏阔显敞,或轻盈多姿、空灵玉立;或古朴典雅、文景结合,或曲径通幽、别具丘壑;或取法自然、借景泄景,或烘云托月、对比强烈。其精湛的造园艺术、建筑风格及传统特色,诸如注重厅堂为主、因宜安排的结构布局,精选使用砖石木等建筑材料,以及叠石、花窗、瀑布、喷泉景观建筑、禽鸟游鱼饲养、花木盆景栽植设置等园林艺术和审美取向,为世人所称道。这既对修复、维护扬州名园古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又给园林设计、研究者以有益的启迪,而得到借鉴、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