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有情感和记忆的。
特别是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只要一提及“扬州”二字,无论是朝夕相守的市民,还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或是来来往往的商旅,几乎都会流露出由衷的感叹和无尽的思念,即如朱自清先生在《我是扬州人》中所说:“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朱先生的寥寥几笔,看似平淡,满腔的情感却在字里行间奔涌,攫人心田。可见,扬州这座城市之所以素享盛名,不仅仅在于她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地域有多么富饶,也不仅仅在于她从前有过怎样的辉煌,现在有着怎样的荣耀,更在于人们对她有着一往情深的眷念,以及由这种眷念牵连出的耿心记忆。
情感和记忆,是这座城市另一种意义上的财富,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另一种意义上的标识。
2014年,扬州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的盛大庆典。其实,更严格地说,2500年是有文字记载的建城史,扬州人类活动的文明史远远不止于此。早在距今5500~7000年,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就开始了制作陶器和选育稻种。仪征胥浦的甘草山、陈集的神墩和邗江七里甸的葫芦山也都发现3000~4000前的商周文化遗址。我们之所以把2014年定为扬州建城2500年,是因为《左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这七个字明确地说明了吴国在邗地建造城池,也就是我们今人时常提及的古邗城,于是,公元前的486年,对扬州人来说,就成为一个永久的记忆。这句话还说明了另一件永远值得记忆的历史事件,就是这一年,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邗沟在扬州开凿了。邗沟的开凿,不仅改变了扬州社会发展的走向,也改变了古代中国的交通格局,这一点,也是人们的永久记忆。正是由于有了邗沟,有了后来的大运河,使得扬州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快速通道,成为中国古代交通的枢纽,成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
扬州这座城市,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与记忆。于是,一批地方文史学者一直以扬州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为己任,数十年坚持不懈。他们一直在探求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远古走到了今天,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哪些令人难忘的脚印?在中国发展史上有哪些为人称颂的作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又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影响?我们今人应该怎样认识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的定位?怎样认识扬州文化的特色和本质?以及扬州文化对扬州城、扬州人的影响又该怎样评说? 等等,这些都是极富学术含量的科研课题,也是民众极感兴趣的文史话题。日积月累,他们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大量的文稿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这些成果如同颗颗珍珠,十分珍贵,却又零散,亟需编串成令人瞩目的项链。正逢2500年的建城庆典即将来临,把这些成果编撰成丛书,让社会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扬州的历史与文化,无疑是建城庆典的最好献礼。
由此,《扬州史话》丛书便应运而生了。这套丛书的跨度长达2500年,内容涵盖了沿革、学术、艺术、科技、宗教、交通、盐业、戏曲、园林、饮食等诸多方面,应该说,扬州文史的主要方面都有涉及,是一部相对完整地讲述扬州2500年的历史文化丛书。这套丛书2009年开始组稿,历三年而成书,各位作者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编撰过程中,为了做到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图文并茂,每一位作者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吸纳了前人或他人众多的研究成果,因而,每一本书的著述虽说是作者个人为之,却是融汇了历代民众的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也可以说是扬州的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完成了这部丛书的写作。作者的功劳,是将这种集体记忆和群体情感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将易于消逝的记忆和情感,化作永恒的记述。
《扬州史话丛书》是市委市政府向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献礼之作,扬州的几任领导对丛书的编纂出版都十分重视,时任扬州市委副书记的洪锦华同志亲自主持策划并具体指导了编纂工作。这套丛书,也可以看作是扬州的索引和注释,阅读它,就如同阅读扬州这座城市。扬州城的大街小巷、湖光山色,扬州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历史上的人文遗迹、市井掌故,当代人的奋斗历程、丰功伟绩,都可以在这套丛书里找到脉络和评说。丛书将历史的碎片整理成时空衍变的轨迹,将人文的印迹组合成城市发展的画卷,在沧桑演化中,存储正在消亡或即将消亡历史踪影,于今昔变迁时,集聚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文化符号。
岁月可以流逝,历史不会走远。城市的记忆和情感都融汇到这套丛书里,它使得扬州人更加热爱扬州,外地人更加了解扬州,从而存史资政,熔古铸今,凝心聚力,共创未来。未来的扬州,一定是江泽民同志题词所期盼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是为序。
袁秋年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