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血诗文传世,民族正气长存
——《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出版推介
河山沦陷,民族危亡,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的历史教训和文学表现,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需要去整理、研究那些抗战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从中反思战争、历史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吸取历史的经验,更是为了思考,在我国和平发展的今天,文学和艺术应该怎样更加有效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其正面作用。《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的编辑出版,就是在这方面进行努力的一个成果。
常熟,以其战略上的重要,地理上的优势以及经济的富庶,在抗日战争中被日伪视为心腹之地。常熟军民经历了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接受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在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常熟的抗战文学作品正是反映了常熟军民的抗战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民族正气和英勇气概。
沈秋农先生是研究常熟抗战史的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一直留心收藏、整理故乡的抗战文学作品,还亲自拜访当年的抗战英雄,收藏他们的作品,并依据他们所提供的线索,前往上海等地的图书馆,耐心地在民国期刊中寻觅。经他多年不懈努力,终于辑成本书,使这些罕见资料得以重见天日。书中收录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百余篇,大部分都是公开发表过的,涉及邑内外作者近60人。这些作品以积极宣传抗战的报刊为载体刊发流播,有些还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胡风创办的《七月》,林语堂创办的《宇宙风》等。所收作品按散文、小说、诗歌三大类划分,内容涉及抗日斗争的方方面面。有对烈士的纪念,如《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悼项英同志》《真的人与真的战士——忆吴焜同志》等。有对所经历战斗的真实记录,如《血战一斑》《向上海近郊挺进》《大义桥的夜袭》等。有对新四军将士的歌颂,如《林俊印象记》《游击战士》《献给青年们》等。有对抗日民众生活的关注,如《一个农民的日记》《恋爱的插曲》《木花阿金》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作者有专业作家和文化人,如深受鲁迅关注与爱护的青年木刻家曹白,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常熟文化名人徐兆玮、杨云史、曹大铁、高旅等。但更多是当时的新四军指战员和民运工作者,他们是执笔者亦是参与者。他们在战争中的任何一次选择,都可能牵扯到生与死、荣与辱这些大问题,当他们将笔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查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更加鲜活,没有那些脸谱化、概念化的特色。如当年在常熟参加抗日斗争的刘飞将军所创作的回忆文章《三十六个伤病员》《阳澄湖畔》,描写的就是当年新四军东进江南后,在阳澄湖地区留下的三十多个伤病员的传奇故事。他们在养伤期间发展抗日队伍,与群众生死与共、携手抗日。作品充分表现出了那种军民鱼水情,真实感人,也为沪剧《芦荡火种》以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当然,书中作品大多是战斗间隙所创作,所以有些作品可能尚显粗糙,我们亦不能以今人的目光来审视当年的文学作品。
《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不仅填补了常熟抗战历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更不乏稀有、珍贵的资料,是研究抗战文学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研究江苏地方文化必不可少的参考书。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能为这些反映抗战历史、映照社会万象、揭示日寇暴行的作品的传世尽一份心力,我深感荣幸,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这本书中吸取到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广陵书社方慧君
2014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