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军)
徐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清光绪年间,徐州知府桂中行历时四年,主持选辑徐州明清诗歌于一集,于光绪十七年(1891)刊成《徐州诗徵》八卷。虽非鸿篇巨制,却是保存徐州诗歌与历史文献的重要载体。
桂中行(1833—1897),字履真,江西临川人。善八分书,尤能画兰。初为博士弟子员,因积功历任合肥、蒙城、阜阳知县。光绪元年(1875),桂中行首署徐州。后于光绪九年、十二年、十八年再知徐州,凡十二年始去徐。生平可参见《清史稿》、《清史列传》、[民国]《铜山县志》,以及冯煦撰《诰授荣禄大夫二品衔湖南按察使桂公墓志铭》等。
《徐州诗徵》凡八卷,共收录徐州府所属八邑明代隆庆年间至清光绪十四年已故255位诗人的1723首代表作,所收诗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是现在所知的徐州最早的地方诗歌总集,奠定了徐州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编纂体例上既继承了此前其他地方诗歌总集的长处,又有自身的编纂特色。第一,不拘身份广收徐州诗人诗作。第二,按所属邑县分地域编排诗人诗作,便于从横向比较地域之间的诗歌成就与差异,较为直观地反映某一邑县诗歌的创作状况。
《徐州诗徵》第一次全面汇辑、收录了徐州明清时期300余年间的诗人诗作,较为全面地汇辑、保存了徐州地方诗歌文献,为研究徐州文学、文献与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我们考察绝大部分诗人的诗集已无传本,只能凭借这一辑录地方诗歌文献的总集流传于世。
徐州知府桂中行于光绪十七年刊成《徐州诗徵》八卷,盖因成书仓促,不免有“遗珠”之憾。民国十八年,流寓北平的张伯英心系桑梓文献,首发“续徵徐诗”倡议,引领群贤,广泛采访,主持编纂了《徐州续诗徵》二十二卷,于民国二十四年印刷发行,可谓后出益全。
张伯英(1871—1949),谱名启让,字勺圃,一字少溥,号云龙山民、榆庄老农、东涯老人。著名书法家,碑帖鉴藏与理论家,文献学家,诗人。
《徐州续诗徵》历时五载,经过数十位徐州先贤的采访、汇辑、整理、甄选、编次、雠校,终于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编纂完成。凡二十二卷,收录了徐州八邑524位诗人的3315首诗作,较《徐州诗徵》增加一倍。此集在编纂体例上也颇有特色,第一,收录诗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增补收录了元代人的诗作,并收录了4位方外诗人的79首诗作和5位流寓诗人的45首诗作,而《徐州诗徵》未收录方外和流寓诗人诗作。第二,注明所收录诗歌的文献来源,如方志、总集等。第三,诗人小传后征引大量时人评语,更具文献价值。第四,增加了大量编者的按语。
后附录张伯英诗集《小来禽馆诗草》及其年谱《先祖勺圃先生年表》,为张伯英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书后特编制了诗人索引,为方便读者查考利用。
两部徐州地方诗歌总集,较为全面地保存了元、明、清三代徐州诗人诗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整理出版《徐州诗徵》《徐州续诗徵》,无疑将能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徐州历史文化奠定基础。
本书由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薛以伟先生点校整理,为2012年江苏省文学类重点专业资助项目、2012年徐州工程学院社科重点资助项目、2014年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本次点校整理,《徐州诗徵》以光绪十七年刻本为底本,以民国三年修补刊本为参校本;《徐州续诗徵》以民国二十四年铜山张氏小来禽馆本(北平文岚簃铅印)为底本。
(《徐州诗徵》《徐州续诗徵》,平装3册,广陵书社2014年12月出版,定价: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