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书话
文献足征“广陵潮”
2009-8-4 10:12:173713
去年国庆节期间,扬州双博馆正式对外开放。前去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对大多数参观者来说,给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要数雕版印刷博物馆的雕版工艺制作流程以及广陵潮。在三楼广陵潮展示厅入口处,迎面是长十米、宽一点五米的超宽屏幕投影出滚滚广陵潮。澎湃的潮水、隆隆的涛声,再现了当年“广陵潮”的气势,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历史上的广陵曲江正如今日之钱江潮。
广陵潮有据可循,有文可征。曲江观涛出自汉文学家枚乘的《七发》。后来乡人著述中也时有记载。广陵书社出版的“扬州地方文献丛刊”十种,就有两本提到广陵潮:一本是清焦循辑《扬州足征录》,一本是王振世著《扬州览胜录》。清嘉庆十一年,焦循应扬州地方主事者邀约,分任纂辑《扬州图经》、《扬州文粹》两书,后因故事寝。嘉庆二十年,焦氏翻检旧稿,存扬州事,编辑成书,名《扬州足征录》。这本书收辑了明末清初及乾嘉之际的学者名儒、文人逸士与扬州有关的各类文作三百篇,共二十七卷,包括多种文体。其中有两篇谈到广陵潮,均收录在卷二十六。一为费锡璜《广陵涛辨》,一为汪中《广陵曲江证》。全面论证广陵潮。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南齐书》:“永初三年,檀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镇。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南徐州记》:“京江,《禹贡》‘北江’。春秋分朔,辄有大涛至江。乘北激赤岸,尤为迅猛。”由此可知,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潮盛于广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到了王振世著《扬州览胜录》时,广陵涛已有三说:一说在东关城门外码头下,一说在东关城内小城洞中。王氏则以为枚乘《七发》所云“观涛于广陵之曲江”者,当指在京口对岸扬子江壮阔处。并以汪中考据之学号为精审,也持此说为证。
总之,五六千年长江在扬州、镇江入海,形成一个喇叭形的长江河口,由此形成历史文献记载的“广陵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