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书话
解读扬州文化生命的密码
2009-8-4 11:25:163852
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下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各地蓬勃展开。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学者专家参与的自觉性之高,在我国文化建设史上实属罕见。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它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展现,也是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科学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扬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剪纸、扬州八刻、扬派盆景、“扬州三把刀”以及江都金属工艺,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民歌、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也都唱响了大江南北;扬州的“老字号”,星罗棋布,远播芳馨,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扬州的民风民俗,隽永典雅,超越时空。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构成了扬州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扬州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精神,承载着扬州的古代文明与历史辉煌,是扬州人民的骄傲。
2005年扬州市专家、学者经过认真普查、调研,最终确定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术、江都金银摆件工艺、扬派盆景剪扎技艺、扬州评话、扬州剪纸技艺、扬州清曲、扬剧和扬州玉雕制作技艺共9项,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首批项目。2006年5月,扬州市的雕版印刷技艺、剪纸、玉雕、漆器、评话、扬剧、扬州清曲共7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月底以前扬州市还将会有30个左右的项目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另外,扬派盆景、江都金银摆件、扬州弹词、扬州民歌、扬州木偶戏、扬州八刻、扬州三把刀等项目,酝酿在下一次申报国家级。
广陵书社作为扬州地区唯一一家出版社,为弘扬扬州地方文化,可以说不遗余力。 近年来,广陵书社陆续出版了体现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
二、《扬州刻书考》、《中国古代印刷图志》
中国雕版印刷术是一种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成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性的突出价值、特殊的历史文化研究和认识价值、杰出的文学艺术价值、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出版价值,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不同凡响的贡献。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宋、元、明均有发展,及至清代达到空前兴盛。扬州曾经是历代的全国印刷中心之一,清代扬州诗局奉旨刊刻的《全唐诗》因校刻俱精而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广陵书社前身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全套雕版印刷工艺,采用传统工艺印刷线装古籍,被誉为“江苏一宝”。
2003年8月,广陵书社出版《扬州刻书考》。作者王澄,曾从事扬州古籍收售、雕版印刷工作,此书作为迎接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开馆而著。全书收录扬州地区雕版印刷史实。全书分四章,第一章宋、元、明时期扬州雕版印刷,第二章清代扬州雕版印刷,第三章民国时期扬州雕版印刷,第四章当代扬州雕版印刷,附录刻者(著者)条目索引、主要参考引用书目。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三、四两章,作者作为历史见证人印证记录了扬州雕版的历史。
2005年10月,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更好地宣传扬州雕版文化,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博物馆策划,2006年5月由广陵书社编辑出版图文本《中国古代印刷图志》。这是一本适应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专门为扬州中国雕版博物馆量身定做的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印刷及扬州刻书的入门书。全书以中国传统印刷术的演进历程和工艺流程为切入点,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对一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印刷世界进行简略描述。补编“扬州与中国传统印刷术”以中国古代重要的刻书中心之一扬州为例阐述了印刷的兴衰变迁。书后附及大事年表,以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为主线,将与印刷术有关的重大事件,按照年代顺序集录,以期完整展现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地位。
书作者徐忆农,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正如她所言,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扬州当代雕版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三、从《扬州戏考》到《扬州清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类:有极高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传统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和传统工艺技能(如陶瓷,染织,漆器艺术、金属加工等工艺美术等)。
《扬州戏考》,作者韦人。该书1999年由广陵书社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考索和描述扬州地方戏曲发展历史的书。全书分上、下卷。上卷扬州戏曲源流考。分七章:第一章扬州乱弹、第二章扬州香火戏、第三章扬州花鼓戏、第四章扬州清曲、第五章维扬戏、第六章扬剧、第七章危机•出路•前景;下卷扬州戏曲剧目考。分扬州戏曲剧目概述、扬州戏曲剧目萃编、扬州戏曲剧目综录。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
扬州清曲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曲艺唱曲形式,许多元明以来的古代民间俗曲,包括一些俗曲的原词,都在扬州清曲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由于流播时间较长,它在传布中对其他地区的许多同类曲种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明清俗曲活化石之誉。当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种由于种种原因已处于艺人流散、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正如此,近日,扬州清曲已开始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被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了加强对扬州清曲的保护与研究,广陵书社与两年前就确定了这一出版项目。著名戏剧理论家,扬州清曲研究者韦人先生历多年编撰《扬州清曲》,2006年8月由广陵书社出版。此书分《曲论卷》、《曲词卷》、《曲调卷》三卷,曲词,共收录单曲364种,小套曲50种,大套曲74种,是扬州清曲有史以来收入曲目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曲词集;曲调,从明人冯梦龙编《桂枝儿》,到清代乾隆年间王廷绍编《霓裳续谱》,共收录了扬州清曲各类曲牌140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套曲18套,这些曲牌和套曲,除了曲谱之外,全都配有音响资料;曲论,除了元、明、清三代有关扬州清曲的相关资料外,还收录了民国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扬州清曲历史、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民国九年香港聚珍楼出版的扬州情曲名家钟德的《今梦曲》、胡适、周作人等专论扬州清曲的文章,戏曲史家孙龙父、陈汝衡等对扬州清曲的精辟论述,扬州表演艺术家王万青的《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等多篇论著,成为研究扬州清曲的宝库。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的集成著作, 120万字“扬州清曲大全”记录600年历史云烟,它见证了扬州清曲。
四、《扬州八刻》
扬州八刻是人们对扬州雕刻工艺的一种概称,也是一种美称,被誉为“刀尖上的艺术”。目前一般将扬州雕刻艺术成就高的,作品比较丰富,传承关系明确的漆、玉、竹、木、牙、瓷、石、砖为代表的八种雕刻艺术,称之为“扬州八刻”。
2006年12月,广陵书社出版《扬州八刻》。作者沈惠兰女士,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一直从事扬州八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多年潜心钻研,锲而不舍,收获丰厚,近日从上万件扬州八刻作品中遴选出200余件代表之作,分类阐述,编著成书。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图书。首次,将扬州八刻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进行全面阐述和推介。正如该书所言,其出版意义有三:一是可以将扬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以及民间收藏的扬州八刻珍品整合汇集,可见其技艺的风貌;二将其深藏于博物馆之藏品资源公布面世,为八刻生产厂家和艺人服务,使技艺得到更好传承,发扬光大;三为雕刻艺术者进行理论和技艺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2004年开始启动,市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并制订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比较丰厚的城市,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扬州的一张历史名片。开展“非遗”保护,有利于弘扬扬州的传统文化,彰显扬州的文化特色。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出版,可以系统清理扬州的文化遗产,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扬州这场“非遗”保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