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书话
文汇阁与《四库全书》
2009-8-4 11:39:064425
清代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纂修共动用四千余人,历时十年完成,收书三千五百多种,总字数近十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十八世纪后期以前中国历代主要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规模空前的学术典籍,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文化工程,对保存典籍、弘扬文化、传播文明无疑有重要作用。
《四库全书》编成后,为了妥善保存,清廷又修建了七座专门的藏书楼,分别是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紫禁城内文华殿后的文渊阁和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俗称内廷四阁;以及位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即江南三阁。
为了缮写江南三阁《四库全书》,乾隆曾下诏说:“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朕翠华临莅,士子涵濡教泽,乐育渐摩,已非一日,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扬州当时得交通和盐业之便,富甲东南,又因经济繁荣,带动文化兴盛,人文荟萃,士子云集,康熙和乾隆都曾数度南巡至此,四库南三阁之一择地扬州,确实是顺理成章,十分得宜。
早在乾隆四十二年,两淮盐政寅著领到颁贮扬州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即奏请“于行宫内就高宽之处,仿佛天一(阁)规模,鼎建书阁,永远宝藏”。文汇阁于三年后落成,选址扬州城北门外天宁寺,阁名由乾隆亲赐,建成之初先贮藏《古今图书集成》全套。天宁寺居当时扬州八大名寺之首,乾隆南巡时在这里建有行宫,文汇阁在行宫的御花园内,园内正殿名为大观堂。文汇阁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皇家宫殿和江南园林的特色,周置假山叠石,小桥流水环绕,既富丽辉煌,气势不凡,又幽静肃穆,古朴典雅。乾隆对此颇为满意,御赐手书“东壁流辉”匾额一块,并赋有《文汇阁》等诗。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记载,文汇阁凡三层,最下一层中供《古今图书集成》,书面用黄色绢;两边置《四库全书》的经部,书面用绿色绢。中间一层为史部,书面用红色绢。最上一层左为子部,书面用玉色绢;右为集部,书面用藕合色绢。书册数多者,用楠木作函贮之,一本两本的,则用楠木板夹护,以带束结。可见包装贮藏都十分考究。
乾隆续缮江南三阁全书的用途很明确,是为了便利当地读书人就近阅览,广泛利用。对于图书的保护,乾隆也有明确的旨意:文汇阁着由两淮盐运使经管,有扬州地方官员挑选的专门人员掌管,士子可到阁借阅传写,“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事实上,文汇阁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作为扬州一个大型公共图书馆而存在,成为扬州图书集聚和文化传播的中心。许多学者利用这里丰富的藏书,进行学术研究,可以说,扬州学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能够发扬光大,学者辈出,文汇阁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嘉庆、道光以后清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的厄运不久便降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农民军攻入扬州,致使扬州城内多处发生大火,一片混乱。文汇阁及《四库全书》亦未能幸免,被付之一炬。此前扬州有识之士曾呈请扬州转运使筹措经费,将全书转移,隐藏深山,以避战祸,可惜未被采纳。据说大火烧起时,阁门紧锁,人无法进入,以致片纸不存,一册书都未能抢救出。这实在是扬州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令人痛心和遗憾。
清军收复南京后,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委派著名藏书家莫友芝前往镇江、扬州等地,寻访文宗阁、文汇阁《四库全书》的下落,系冀能找寻到一些散落民间的四库遗珍。据莫友芝报告,文汇阁四库书可能尚有少量幸存于民间,可惜至今未有发现。
(注:文汇阁,旧在扬州行宫大观堂右,乾隆四十五年建,以贮《图书集成》,赐今名。后《四库全书》告成,仿京师文渊阁修葺原阁,存《四库全书》一部,后兵燹。2002年5月,我社曾出版《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包背装6册,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