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个人专题文集。作者赵昌智先生长期从事扬州文化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扬州文化研究有独到的见解。本书主要收录作者历年有关扬州文化的论文五十余篇,从学术、艺术、技术各层面全面解读扬州文化,着力探索新时期扬州文化发展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对于进一步发掘扬州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示扬州文化的独特魅力,焕发扬州文化的生机活力,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附录:
序
孙志军
扬州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襟江带海,承南启北,自古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生生不息的长江和运河造就了扬州数千年的盛世繁华,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清代的鼎盛,奠定了扬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铸就了扬州文化的万千气象。汉代广陵潮的澎湃,唐代扬州梦的旖旎,北宋平山堂的风流,明末史可法的忠烈,清代扬州八怪的轶事,家喻户晓,世代流传。近代朱自清先生更用他的散文定格了一个世纪的背影,抒发了对扬州刻骨铭心的情结。漫步扬州,我们就像穿越时光隧道,可以真切触摸到弥散于其间的历史印迹,时时感受到她所传递的丰富文化内涵。正因为此,从古至今,扬州孕育、产生、吸引、寄寓过数不胜数的伟人英杰、名人先贤。他们如璀璨的星辰闪耀于中国的历史时空,与扬州厚重璀璨的文化传承相映生辉。扬州,作为中华文化渊薮之区,因其文化的鲜明特色和日久弥新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积极发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加强对扬州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对于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推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昌智同志在扬州市委分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年,他十分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对扬州文化颇有研究,造诣深厚,是熟悉他的同志们公认的学者型领导干部。我在扬州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经常就扬州历史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与昌智同志一起交流探讨,深感受益良多。最近,他把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文章,结集出版为《扬州文化丛谈》,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本书着重解读扬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着意阐释作者对扬州学派、画派、清曲、昆曲、评话、戏剧、木偶剧、文选学等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独到见解,着力探索新时期扬州文化发展的新认识、新思路、新举措,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对于进一步发掘扬州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示扬州文化的独特魅力,焕发扬州文化的生机活力,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烟花三月柳长悬,二分明月人无眠。在扬州工作生活的一千多个日夜,是我人生历程中短暂的片段,留给我的却是永恒的记忆。扬州人民勤劳智慧,扬州文化博大精深,扬州古城生机勃发,扬州发展前程似锦。2014年,扬州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坚信扬州一定会以此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开放、创新、精致、优雅”的城市精神,建设“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为灿烂的扬州文化谱写新的篇章,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是为序。
2010年3月30日
(作者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目 录
序 / 1
扬州文化概述 / 1
试论扬州文化的特点 / 6
江泽民同志题词的意义、内涵和指导作用 / 22
内化于心 固化于制 外化于行——关于培育和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思考 / 2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 / 35
对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思考 / 43
紧跟时代进步潮流 着力打造“文化扬州”——关于文化大市建设的调查 / 50
研究扬州历史文化 努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 56
进一步提高扬州文化研究水平 / 60
光大扬州学派精神 繁荣扬州学术文化 / 62
继往开来,努力创建新一代的扬州学派 / 65
对打造“世界文化都市”的浅见 / 72
我对扬州文博地位的认识 / 76
在“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上的致辞 / 78
《扬州学派丛书》序 / 80
扬州学派述略 / 84
阮元的价值 / 105
《凌廷堪传》序言 / 114
《王念孙王引之年谱》序 / 118
扬州与选学 / 122
阮元建隋文选楼之动因考述 / 129
读其书 考其事 想乎其人——纪念欧阳修诞辰一千周年 / 139
永远的纪念 / 150
盛成——20世纪的见证人 / 156
当代扬州学人的一面旗帜 / 169
溯源于本始 致用于当今 / 172
弘扬时代精神 繁荣文艺创作 / 177
《扬州八怪传记丛书》总序 / 191
继承·借鉴·开拓·整合——关于扬州戏曲的几点思考 / 195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 203
为扬州木偶剧团喝彩 / 205
并非闲话 / 208
《扬昆探微录》序 / 210
我为扬州清曲说几句 / 212
剪纸绝技真永寿 / 215
对复兴扬州评话的观察与思考 / 217
祝贺扬州评话《一代儒将——陈毅》出版 / 225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扬州评话《王少堂》序 / 228
逸笔草草 才情满纸——读汪曾祺书画 / 233
历史将记住许幸之先生 / 235
扬州画派的当代传承——为纪念李亚如先生九十诞辰作 / 238
一代艺术通才孙龙父 / 243
松石长青——为纪念桑宝松先生诞辰八十周年而作 / 246
诗书画印颂扬州 / 249
扬州艺苑门外谈 / 251
晚清倡修津镇铁路之始末 / 254
“卷石洞天”探解杂议 / 259
《扬州园林甲天下》序 / 261
《扬州老字号》的文化气息 / 264
文字出肝胆 吐气成虹霓——读《阳光文丛》随感 / 265
扬州再泊名士舟 / 268
由“淮东第一观”说开去 / 273
慎割“双眼皮”——旧城改造随想 / 275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 277
后记 /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