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传习录》为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及论学书信集,为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今浙江余姚人。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因其父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高中状元,遂随父移居京师。王阳明少年时学文习武,甚是刻苦,学业日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进士,授兵部主事。后因反对宦官刘瑾而被贬龙场驿丞。正德十一年(1516)经兵部尚书王琼荐举,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病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王阳明的弟子整理编辑增补而成。正德七年(1512),王阳明的门人徐爱开始陆续记录了王阳明论学谈话,取名《传习录》。正德十三年,门人薛侃将徐爱所录与其序、跋、引言,又得陆澄所录,加上自己所录,刻于江西虔州(赣州),是为初刻传习录,即现在《传习录》上卷。嘉靖三年(1524),门人南大吉增收王阳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以原名出版,为续刻《传习录》。嘉靖三十三年,门人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得《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编成《传习续录》出版。嘉靖三十五年,钱德洪又增收黄直所录,变《论学书》为问答体。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所编书信部分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此即现在《王文成公全书》本的《传习录》。
《传习录》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主要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系统,故而后世将陆九渊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学与王阳明心学合称为陆王心学。它与程朱理学构成了宋明道学中的两大系统。
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本体论,他认为只有主体之心才是本体,而所谓的“理”并非外在于“心”,而是在“心”中。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从这一命题出发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王阳明在批判朱熹“知先行后”说的,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此基础上,王阳明又提出了“致良知”的认识论。要认识“天理”,不是“即物穷理”而是“致知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王阳明所阐发的心学思想对于将人们从程朱理学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流传十分广泛,影响深远。
我社出版的《传习录》,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诸本,择善而从。线装繁体竖排出版,力图通过传统的装帧工艺再现古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