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〇),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颇具文学传统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为武后时著名诗人。曾久居长安城东南郊的少陵塬,故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自幼聪慧,好读书,“群数万卷常暗诵”,少时即“出游翰墨场”,扬名文坛。二十岁时始漫游吴越和齐赵,其间洛阳应进士试,间第;后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既而遇高适,三人同游齐梁。李杜齐州分手后又遇于兖州。二人寻仙访道,谈诗论文。此次别后,杜甫也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杜甫颇不得意,基本上困顿长安。应试不第,献赋皇帝,投赠贵人,做个看守兵甲仗器、府库锁钥的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投肃宗的途中为叛军俘获,后潜逃至凤翔行在,被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上书言房琯无罪而触怒肃宗,诏三司问罪,幸得宰相张镐救免。四十八岁后,弃官入蜀,“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开始了 “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其间曾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其为“杜工部”。杜甫后漂泊至鄂、湘一带,贫病交加,濒临绝境,五十九岁时终病死在湘江舟中。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流传下来的诗作有一千四百余首。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开元盛世的熏陶和“安史之乱”的乱世体验,巨大的反差造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深刻的社会体验、广阔的观察视野,加之“诗是吾家事”的家学传统,使得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他以如椽之笔,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广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军政大事、帝王将相、个人琐事、生活情趣等等,无所不涉,因而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创作开一代新风,“诗至杜陵而圣,亦诗至杜陵而变”,“与古为化,化而能新”(陈廷焯)。杜甫诗兼众体,无论古体、近体、无言、七言,皆有独到的创造。“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有力地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五古七古更是绝妙,尤其是长篇,亦诗亦史,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七言古诗,诸公一调。唯杜甫横绝古今,同时大匠,无敢抗行。”(王士禛)七律独步诗坛,集汉魏六朝之大成,对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的极致运用,促进了格律诗的发展达到成熟的阶段。杜甫诗歌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忧愤郁勃,形式上波澜老成,顿挫变化,二者的完美结合呈现出“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诗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使得杜甫博得了“诗圣”的美誉。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他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国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多受其影响。
我社出版的《杜甫诗选》,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底本。为满足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对于其中的典故、名物等专有词和难懂语词进行了注释,注解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