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朗诵诗集(文明讲堂丛书)
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这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影响下,现时社会的传统节日却呈现出文化符号淡化与缺失的现象,春节少了春联,中秋少了齐家赏月,元宵少了花灯灯会,端午少了龙舟竞渡。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洋节文化一时间成为时尚和潮流,传统节日似有逐渐被“洋节”所取代的趋势。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缺失、影响力的式微引起了有关方面高度关注,人们开始重新考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路径。随着一些传统节日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节日价值认同得到进一步强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传统节日不仅仅是风俗习惯,更是一次精神履约。弘扬传统文化,过好传统节日,关键是要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按照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的部署和要求,一方面,我们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进程中,继续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大力开展“书香扬州、同读经典”等活动,另一方面,按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思路,着力提升“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的时代气息,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努力寻求与弘扬传统、品味经典主题相得益彰、同频共振的效果。为此,我们约请了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刘鹏春先生,围绕七大传统节日,创作了一批极具艺术水准的朗诵诗。这些朗朗上口、韵味悠长的原创朗诵诗篇,创作手法灵动多样,除常规的写法外,同时还有小品式、寓言式、动漫式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意象鲜明,通读全篇,没有任何故作深奥、晦涩隐喻之作,字里行间,形象质朴,情感饱满,让人在触摸到生活质地的同时还能品味出诗歌的高雅与浪漫,实为不可多得之艺术佳品。
身边的感动:扬州好人事迹读本(文明讲堂丛书)
2010年6月,扬州市委宣传部、扬州市文明办、扬州日报社、扬州广电总台联合开展了推荐、宣传、学习、争做“扬州好人”活动。各行各业、干部群众纷纷向市文明办和市各新闻媒体推荐身边好人。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扬州电视台、扬州电台、扬州网等市级新闻媒体分别开设了“扬州好人”专栏,通过消息、通讯、访谈、言论等多种形式对“扬州好人”进行立体式的集中报道,每两天推出一名“扬州好人”。截至2010年底,扬州市各新闻媒体累计推出“扬州好人”报道600多条,推出好人203名。
“扬州好人”推广活动不仅在扬州市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引起了中央和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日报》在头版对“扬州好人”现象进行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中国文明网对“扬州好人”推广活动进行系统介绍,并在文明长廊刊登以《一群好人 一城感动》为题的扬州好人专题网页。央视《道德观察》摄制组曾五下扬州,拍摄了近20位“扬州好人”的故事。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对“扬州好人”现象予以高度评价,并专门作出批示。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市长谢正义分别批示,要求把扬州好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素材,引导广大市民“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
为贯彻市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发挥“扬州好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市民素质的积极作用,市文明办从2010年度市各媒体宣传报道的203名“扬州好人”的事迹中,精选了100位好人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以宣传扬州好人。
文明的召唤:文明创建知识手册(文明讲堂丛书)
文明是个人素质修养的名片,也是城市发展繁荣的标志。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市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2011年是扬州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一年。作为扬州市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美好家园,出一份力、添一份光。为了让市民能深入了解文明创建知识,扬州市文明办组织编写了这本手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力创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