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林散之,当代书法家。曹如诚编著的《林散之与扬州》主要包括林散之的书画作品,林散之在扬州的生活故事,扬州人所写的关于纪念他的一些文章,以及林散之写扬州的事。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林老在扬州的事和情,不臆造,不夸张,不矫饰,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将林老质朴、宽厚、真诚的性格以及林老与扬州书画界人士水乳交融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四百余幅图片的搜集面世,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形成了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图片中,有书画精品,有书札,有笔谈手迹,有经历者的照片……当会给读者以亲切、真实的感受。在阅读中欣赏,又在欣赏中阅读,这是何等快乐的事!人品的仁厚与作品的神妙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立体的林散之——一代书艺宗师的风采。当然,这又是扬州艺坛上一段有趣而重要的史实。读者必能有所收获。
目录
序 孙家正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萧 平
难忘在恩师身边的岁月 王冬龄
林散之与扬州
01 拎着藤篮下扬州
02 漏雨小屋育后人
03 飞出太平巷的思念
04 几度南归几度留
05 学打杨家太极拳1027
06 情牵“上山下乡”知青
07 赋诗作画抒胸臆
08 瘦西湖上瘦人游
09 登临平山堂
10 追踪郑板桥
11 “三指悬钩”艺术的诞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04 几度南归几度留 从银行退休的何瑞生老人住在太平巷 11号。他早年勤习书画,1924年参加北平国画研究会,为著名国画家金北楼入室弟子,学习工笔花鸟及古文辞,后又从萧谦中习山水。他又是湖社的著名画家,常在《湖社月刊》、《中日书画册》等书刊发表书画作品,蜚声北平及东瀛,名冠一时。20世纪40 年代定居扬州,曾任扬州中央银行办事员,新中国成立后,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扬州支行。尽心本职之余,仍潜心研究书画艺术,不慕名利,孜孜耕耘,至老不辍。1949年10 月1日至3日,他与鲍娄先、何其愚、顾伯逵等四人参加了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扬州书画展览;1956年与鲍娄先、何其愚合作的《松鹤》、《猫蝶》在扬州第一届国画展览会上获得好评。何瑞生的花鸟画《松石图》,能融篆书笔法于松针,又能以草书入画,加上神妙的章法、精当的布局,使作品满幅氤氲,生气盎然。《中国美术家辞典》介绍他时用诗嵌其姓名赞道: “何郎佳趣笔瑞生,鸟语花香总有情;纸上苍龙更道劲,鬣长直欲壮涛声。 ”何瑞生慈眉善目,敦厚壮实,说学逗唱,诙谐幽默。他不但善画山水、花鸟,而且会说相声,会打太极,在邻里街坊人缘极好。在和林散之的女儿林荇若及何瑞生的女儿何成敏的接触交谈中,她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林老和何老、吴老一起打拳、“会东”的故事。那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林散之“避难”来到扬州,林荇若见老父亲弯腰驼背,老态龙钟,便对老人说:“阿爷,你在家也没多事,要锻炼锻炼身体,你就到隔壁跟何老学打拳吧。”林老觉得女儿说得有道理,也就同意了。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林老便来到太平巷11号,在何瑞生家的天井里,跟随何老学打太极拳。每天学一节,一次一个小时左右。何老一边教他,一边和他聊天,交流中慢慢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林散之先生,于是他俩便常在一起交流太极拳术和书画艺术,彼此相交甚契,十分投缘。一段时间下来,林散之把太极拳学会了,为了感谢何老,林老特写了几幅字,送到何老家,让何老挑选两幅。不久,林散之还用半张大红纸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林老对何老的敬意和谢意。在打拳的当儿,林老、何老与扬州工学院退休教师吴老还经常相互串门聊天。每天下午打拳过后,三人轮流“做东”吃晚茶,每次请客限定在四角钱以内。他们最喜欢到甘泉路上的共和春餐馆,泡壶绿茶,点一盘千丝,买几块擦酥烧饼,边吃边聊天。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聊得津津有味,三人总是在情致盎然的气氛和愉快的笑声中度过下午的美好时光。一天,林散之忽然想回南京,便告诉何老、吴老。何老说:“明天我会东,去冶春茶社为你饯行。”第二天早上林散之如期赴约,饱餐了一顿。但后来林散之推迟了回南京的行程,原因是他舍不得离开扬州,舍不得离开老朋友。过了几天,林散之又对二老说他要离扬回南京了。这次吴老发话了:“林老这次一去,我们不知何时再能相聚,明天一起再到冶春聚聚。”送行酒吃了,只是这次仍然未能成行。又过了一些日子,林散之真的收拾行囊准备回南京了。林荇若对老人说:“阿爷这次您走就不要惊动何老、吴老了。”林散之听了,哈哈笑了起来,他习惯性地用手挠挠光光的脑袋,不知不觉地吟出一首诗来:“辞行不是为揩油,几度南归几度留。吃了干丝和馄饨,阿聋犹自在扬州。”童真童趣和调皮的心态一下子写在了老人的脸上。朝夕相处,林散之与吴老、何老结下了真挚的情谊,一闲下来,林老就为何老画画,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彼此深厚的感情。着色没有颜料,林老就用小学生用的十二色水彩调试着色,居然画面古雅清丽,效果极好。林老一口气画了二十四幅山水册页,并在每幅画上题写毛主席诗词。作品完成后,全部赠送给何瑞生老人了。后来林荇若从何老那里取回八幅,转赠给了朱小平先生;何老以画换碑帖,赠马千里先生两幅;又辗转流入卞雪松手里两幅。现在何老的女儿何成敏那里还珍藏着《雨归》和《今又重阳》等山水画册页哩。那时,林散之“沉”到了生活最底层,他和邻里街坊百姓的关系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除了和二老打拳、喝茶、聊天外,林老还喜欢在太平巷附近看人家下棋。那时,太平巷口马路对面有个老者摆棋摊,招惹几个老人常来观棋。其中有个白发老翁,天天一早来,到傍晚才走,中午拿出一盆从家里带来的冷饭,要点开水泡一泡,两块咸萝卜干当菜,边吃边琢磨棋路。林散之每天下午都要去观战,看他们那副劲儿,宇宙之大,除棋之外,什么也不管。两位对棋的老人有时为吃一个棋子,争得面红耳赤,但一会又平静下来,车来炮往,继续拼杀。林老虽不谙对弈,但他说,看下棋不是看其输赢,而是欣赏双方对弈时的种种神态和表情。回到家中,林老就绘声绘色地模仿二人对弈的种种神态,引得一家人捧腹大笑。 1978年,林散之来到扬州,乘坐扬州友人安排的一辆小轿车,再次来到他熟悉的甘泉路太平巷。他让轿车停在巷口,步行至太平巷11号,拜访10年前教他打拳的老朋友何瑞生先生。那时候,林散之虽已是全国闻名的书法大师,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但老人家不自傲,重友情。他这次虽不住太平巷了,但他还是要来看看太平巷的老朋友。何老万万没有想到林老这么恋旧情,还专门来看他,真让他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久别重逢,二老激动不已。他俩互叙友情,谈笑风生。临别时,何老依依不舍地将林老送到太平巷口,周围的邻居一起围拢过来为林老送行。上车了,林老还深情地向太平巷的邻居们挥手告别。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情景一直铭刻在何瑞生女儿何成敏的脑海里。 P23-26